好的,我会在保持原文意思不变的基础上,改写并适当丰富细节,保持总字数接近原文。
---
结束了长达79年的中越边境战争后,接下来的十年间,双方在渭川前线的冲突逐渐升级,战斗也变得异常激烈。越南军队在河江省和宣光省(我军称为老山前线)集结了9个主力师,企图借此占领中国的领土。尽管越军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,并吸取了过去惨败的教训,但仍然无法抵挡中国军队猛烈炮火带来的毁灭性打击。据越军313师的信息兵麦文团(Mai V?n Tu?n)和杜家腾(?? Gia Th?ng)回忆,中国军队的炮火像倾盆大雨般倾泻而下,越军士兵只能躲在悬崖边,一旦露出任何身影,就会立刻被击毙。
---
一、越南老兵的回忆
展开剩余83%据《越南劳动报》采访报道,越军老兵麦文团和杜家腾回忆道,渭川前线的战斗激烈程度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期。作为越军313师的信息兵,他们对战场的恐怖有着最深刻的体会。以下是他们对渭川(即老山)前线那些惨烈战斗日子的详细回忆。
每年的7月12日,对于所有曾经参与渭川作战的老兵来说,都是特别难忘的一天。这不仅仅是对过往战斗的回顾,更是对在这一天牺牲战友的深切怀念。战争的残酷让牺牲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,无论敌我,普通士兵都无法逃脱生死考验。
关于战斗的激烈程度,除了前线士兵,信息兵可能是最深刻的感受者。1982年9月,渭川前线的冲突进入最激烈的阶段,313师接到命令,火速奔赴河江前线执行任务。
麦文团回忆称,作为信息兵,虽然不用直接冲锋陷阵,但却是极其危险的“危机前线”。信息兵需携带信号收发器,随时向指挥所发送信息,这暴露了他们的位置,极易遭受敌方炮火攻击。
他说:“每当我们发出信号时,敌人就能通过定位追踪我们的坐标,虽然精度不到一米,但炮火覆盖范围内肯定有我们的部队,这使我们信息兵心惊胆战。”
为了安全,信息兵不会全天开启收发器,而是在一天中固定的三个时间窗口进行通讯,这样可以降低暴露风险。但战场变化无常,随时可能遭遇突袭,大家都提心吊胆,几乎把头别在裤腰带上,随时准备迎接牺牲。
他还记得:“每当听到‘砰’的一声,意味着子弹刚离枪口,距离还远,但当头顶传来呼啸声时,那就是子弹飞速掠过的声音。有一次,听见嘶嘶声,大家赶紧喊着找掩护,没几秒子弹就落下来。烟雾散去后,幸运的是我和几位战友活了下来,但躺在身边的战友就没那么幸运了。”
在两位老兵看来,中国炮兵打击精准而猛烈,没有一个人不害怕。
1984年6月30日,越军313师、314师和356师接命向渭川前线集中兵力。与此同时,越军第二军区下令关闭所有无线电台,信息兵关闭收发器,严禁向中国军队挑衅,炮兵也被禁止向敌方开炮。
渭川前线顿时异常安静,仿佛进入了“停战”状态。但解放军却精准判断越军伏击位置,展开猛烈炮击。
一个多小时内,炮弹如雨般倾泻,越军只能蹲守悬崖边,不敢露头,稍有暴露即遭到致命打击。炮火结束时,许多越军士兵已牺牲。
令人震惊的是,仅三天内,中国军队向渭川地区发射了超过十万发炮弹。
在这环境下,信息兵们逐渐练就了根据炮弹声音判断炮火远近的“本领”。
---
二、越军火炮众多,为何被中国炮火压制?
严格说来,两山轮战更像是双方炮火的较量。渭川前线,越军炮兵兵力达15个营,配备180门火炮,而中国军队则有22个营,244门火炮。数量上差距并不悬殊。
从装备性能看,越军依靠苏联援助及抗美战争缴获的部分先进装备,拥有性能优良的122毫米40管BM-21“冰雹”式火箭炮,整体炮火火力优于中国军队。
然而,越军炮兵却在中国军火轰击下节节败退,连露面都不敢,令人费解。
细究原因,越军炮兵的致命弱点是国内无法生产大口径炮弹,严重依赖苏联援助,补给极不稳定。
初期,越军还能依靠库存与解放军炮兵抗衡,但随着战事拖延,弹药供应不足,越军被迫限制大口径火炮使用,转而采用三发122毫米炮弹。
这种火力明显不足,面对强大的解放军炮火,越军炮兵只能束手无策。
两山轮战中,最著名的炮火对决是越军“北光”计划(7.12大战)。越军第二军区提前两个月凑齐10万发大口径炮弹,准备发动师级反攻。
但解放军集中老山地区所有炮兵,布置坦克营阵列封锁火力。猛烈炮火形成三道防火墙,越军被压制在300米防线外,整整一上午无法推进。
中午时分,解放军40师炮兵团用尽一万余发炮弹,越军炮火被迫停止。双方都明白,谁能先补给弹药,谁就掌控战场主动权。
为抢运弹药,解放军军区动用所有军车和地方800余辆车辆自发支援前线,确保炮兵补给及时。
下午1点,增援弹药到位,炮兵再次猛轰164高地,仅15分钟便夺回阵地。
整日战斗,越军被阻击在松毛岭一线阵地外,难以前进,阵地前沿尸横遍野,估计超过3000具越军尸体。
伤亡惨重,越军被迫放弃此次反攻。当天解放军炮兵消耗炮弹达3400吨。
战后有人质疑为何如此大量炮弹阻止越军,时任14军40师师长刘昌友答:“我宁愿用两万发炮弹换一个解放军战士不受伤。”
除了弹药数量优势,越军炮兵失败还因缺乏技术优势。
炮火不仅要猛,还要精准。想让越军毫无还手之力,首要任务是先摧毁敌炮兵。
1984年,中国引进两台“辛柏林”炮兵侦察雷达,其中一台配属昆明军区炮兵侦察营,用于精准定位越军炮位。
借助这“秘密武器”,解放军准确发现越军炮位并击毁大量火炮。
此外,解放军炮兵技术水平远超越军,训练有素,实战经验丰富,令越军望尘莫及。
越军战俘也承认:“你们的大炮太厉害了,很多士兵就是被炮火震晕甚至震死。”
解放军凭借大口径火炮、充足弹药和高超技术,在两山轮战中牢牢掌控火力优势,精准迅速地歼灭越军有生力量,令越军不敢轻易反攻,同时彰显了中国军队的强大决心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猛烈炮火成了越军上下最深刻的记忆。无论是高层将领还是普通信息兵,都对中国炮火的猛烈程度感到震惊和畏惧。解放军用炮火牵制越军,不仅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自身伤亡,也让越军清晰感受到中国军队不可小觑的实力。
---
如果你还需要调整,或者想让我把哪部分写得更细致,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