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,胖女孩在这个世界上所获得的宽容,似乎只是用来衡量她能笑得多响、能掉多少眼泪的标准。
那几年,贾玲的脸庞几乎充满了屏幕,她的表演撑起了春晚的笑点,她的背影承载着一整代人对“搞笑女性”的深刻印象。她或许不美丽,不瘦削,但她的真实感令人动容。她的自嘲大气磅礴,落泪克制含蓄;一句“妈,我想你了”引发全国观众共鸣,那时的她,既不是遥不可及的明星,更像是饭桌上能跟你爸妈聊得来的熟悉亲切的朋友。
然而,时光变迁,一切开始变了。
如今的贾玲,瘦了,头发扎成了干练的马尾,和汪顺打网球的样子也显得挺飒。然而,那张脸上曾经饱满的“肉感”消失后,观众的共情也逐渐崩塌。说句扎心但诚实的话:她减掉的,不仅仅是脂肪,更是她曾经的人设。
她的变化,不是变瘦了,而是变“滑”了。
展开剩余82%细细观察这两年的贾玲,那个曾经在舞台上被沈腾一呛就憨笑接梗的“胖姑娘”已经难觅踪迹。她开始频繁地解释,开始讲大道理,开始诉说“我以前是被迫搞笑”的故事,开始在镜头前刻意经营自己的励志形象。她不再满足于只做一个靠段子吃饭的喜剧人,而是想成为导演、演员、甚至女性楷模。
问题恰恰出在这里——她太用力地想洗白自己,想成为一个“严肃创作者”,却让观众开始怀疑,她是不是在轻视曾经那个纯粹的自己。
看看她拍摄的《热辣滚烫》,本质上不过是她减肥历程的“官方声明”。所有角色都被用来服务她的转型,作为主角的胖女孩从泥泞中爬起,而其他角色却如同单薄的NPC,充满刻板与恶意。为了突出女主的坚强,编剧将整个世界写成了“地狱模式”,让观众看得既兴奋又疲惫:这不就是她减肥后,让我们替她鼓掌、流泪的真人秀吗?
比起电影,这更像是一场巨大的直播带货,只不过卖的不是瘦身产品,而是“瘦了之后,我值得你们重新崇拜”。
“大碗”没了,“大局”也破碎了。
贾玲原本并非没有野心。她凭借《你好,李焕英》票房突破50亿,稳居导演一线,光鲜得令人羡慕。可惜她一时手抖,放弃了自己一手打造的“大碗娱乐”,声称要“专注内容”。听着浪漫,实则像是在逃避。就好像一个班长突然说“我不想带班了,我要回家写诗”,你只能选择相信她。
但观众不是傻子。
她退出综艺,不再出现在春晚,小品剧本频频被拒,微博也变成“偶尔上线”。你说要沉淀,要打磨创作,那请拿出真本事,否则这沉淀的池塘迟早会发臭。
别一边说“我不是为了钱”,一边借减肥话题疯狂营销;别一边想挣脱“胖女孩人设”,一边又靠那段过去消费情感共鸣。
这不是转型,而是想“两头通吃”。观众会累,尤其是最早支持她的粉丝,他们不是不理解她变瘦了,而是不愿看到她把“变瘦”变成人生的新KPI。
她减掉了肉,却失去了“重量感”。
贾玲以前给人沉甸甸的感觉,不是体重,而是她的表达有分量。即使是最搞笑的小品,也能感受到生活的苦涩与烟火气。
如今,她变轻了,飘了,作品也开始失重。
《热辣滚烫》之后,没人看得清她的未来。她说要拍《转念花开》,讲述反传销,听上去够硬核,但至今未见片花、定档或任何物料,只剩下她在采访中反复说:“我不想再搞笑了。”
可惜,她不懂喜剧的残酷——观众并非单纯想看你搞笑,而是想从你的表演中看到“我们一起经历过的痛”。当你把自己打扮成“升级版NPC”,观众只会觉得:“你已经不是我们中间的人了。”
她想成为“女导演”,这无可厚非。
她想脱离“搞笑”,这也没错。
但问题是,她没找到新的身份标签,却先砍掉了旧的根基。现在谁能定义“贾玲”?是励志博主?减肥代言人?还是那个泪流满面喊“妈我想你”的女孩?
都不是,只剩下一团悬浮空中的“待定稿”。
她最大的误会,是以为“变美了就能赢”。
毋庸置疑,贾玲如今更好看了。但正因为变美、变得“观念正确”,她反而失去了曾经的幽默感。她当年的魅力,正是立于边缘,以生活为刀,拿自己开涮,笑中带泪。
她也清楚这点,所以才会慌张。她在《鲁豫有约》上滔滔不绝地讲理,诉说“我以前被迫搞笑”,说“我不想只做胖子喜剧人”,但讲得越多,观众越感冷漠。
不是观众苛刻,而是她过于解释。
解释是最无用的救赎。创作者的解释往往是对作品失败的无力补偿。
你想摆脱“笑点标签”,那就拿出一部“让人笑不出来但却拍得精彩”的作品,而不是靠话筒说“我不想当胖子”,而是用作品证明“我能演任何人”。
如今的贾玲,减掉的是外壳,困住的是创作。
结语:
她还来得及。
无论她瘦了还是变美,观众关心的从来不是她的外貌,而是她是否还是那个在舞台上燃烧着生命热情的贾玲。
如果她愿意深蹲,不是为了拍健身视频,而是为了拍出一部让人流泪、让人咬牙叫好的电影,那么体重数字就毫无意义。
贾玲,不必急着证明自己变成了谁,只需记住,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。
发布于:福建省天天配资网炒股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